什么是零基预算?

5 3 月, 2025 by SunQ Leave a reply »

零基预算是一种以“零为起点”的预算编制方法,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预算对历史基数的依赖,强调从实际需求和绩效导向出发,逐项审核预算年度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、合理性及开支标准,最终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。

一、核心定义与特点

  1. 从零开始编制
    零基预算不考虑过去预算项目的收支水平,所有支出均以零为基点重新审定。每一笔资金需求必须经过必要性论证、绩效目标评估和优先级排序,而非简单延续上年基数或按比例增减。
  2. 实际需求导向
    预算编制需结合财力状况、政策优先级和实际需求,例如:

    • 必要性审核:剔除低效重复或已完成的“僵尸项目”;
    • 绩效优先:优先保障国家重大战略、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支出。
  3. 与传统增量预算的区别
    • 增量预算:以上一年预算为基数调整(如基数+5%),易导致支出固化、掩盖低效支出;
    • 零基预算:彻底打破基数,通过动态调整应对环境变化,增强预算灵活性。

二、实施背景与政策推动

  1. 政策演进
    • 起源:20世纪7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,用于应对财政赤字;
    • 中国实践:自20世纪90年代试点,2014年新预算法推动改革深化,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深化零基预算改革”。
  2. 现实需求
    • 财政压力: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与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突出;
    • 治理优化:解决部门利益固化、资金分散和绩效低下等问题。

三、基本原则与实施步骤

  1. 六大原则
    • 取消基数、细化预算、健全标准、加大统筹、强化审核、硬化约束。
  2. 操作流程
    • 立项论证:部门列出所有支出项目并提交详细依据(如政策目标、绩效预期);
    • 优先级排序:按重要性和紧迫性分类,结合财力筛选保障项目;
    • 动态调整:执行中定期评估绩效,及时调整低效支出。

四、优缺点分析

  1. 优点
    • 资源优化:集中财力保重点,预计全国可核减5%~10%低效支出(约1.4~2.9万亿元);
    • 透明高效:增强预算决策公开性,减少“护盘子、争资金”现象。
  2. 挑战
    • 编制成本高:需大量人力审核项目,短期可能影响效率;
    • 长期稳定性:严格审核可能影响持续性项目的资金支持。

五、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

  • 民生保障:城乡居民养老、医疗保险补助等按实有人数动态测算;
  • 重大项目:如吉林省将零基预算与债务化解、产业升级结合,强化财政撬动效应。

综上,零基预算是现代财政制度改革的关键工具,通过重构资源配置逻辑,推动政府从“增量分配”转向“存量优化”,最终实现财政可持续性与公共服务效率的双重提升

Advertisement
~~~广告位招商中~~~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