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基预算是一种以“零为起点”的预算编制方法,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预算对历史基数的依赖,强调从实际需求和绩效导向出发,逐项审核预算年度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、合理性及开支标准,最终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。
一、核心定义与特点
- 从零开始编制
零基预算不考虑过去预算项目的收支水平,所有支出均以零为基点重新审定。每一笔资金需求必须经过必要性论证、绩效目标评估和优先级排序,而非简单延续上年基数或按比例增减。 - 实际需求导向
预算编制需结合财力状况、政策优先级和实际需求,例如:- 必要性审核:剔除低效重复或已完成的“僵尸项目”;
- 绩效优先:优先保障国家重大战略、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支出。
- 与传统增量预算的区别
- 增量预算:以上一年预算为基数调整(如基数+5%),易导致支出固化、掩盖低效支出;
- 零基预算:彻底打破基数,通过动态调整应对环境变化,增强预算灵活性。
二、实施背景与政策推动
- 政策演进
- 起源:20世纪7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,用于应对财政赤字;
- 中国实践:自20世纪90年代试点,2014年新预算法推动改革深化,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深化零基预算改革”。
- 现实需求
- 财政压力: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与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突出;
- 治理优化:解决部门利益固化、资金分散和绩效低下等问题。
三、基本原则与实施步骤
- 六大原则
- 取消基数、细化预算、健全标准、加大统筹、强化审核、硬化约束。
- 操作流程
- 立项论证:部门列出所有支出项目并提交详细依据(如政策目标、绩效预期);
- 优先级排序:按重要性和紧迫性分类,结合财力筛选保障项目;
- 动态调整:执行中定期评估绩效,及时调整低效支出。
四、优缺点分析
- 优点
- 资源优化:集中财力保重点,预计全国可核减5%~10%低效支出(约1.4~2.9万亿元);
- 透明高效:增强预算决策公开性,减少“护盘子、争资金”现象。
- 挑战
- 编制成本高:需大量人力审核项目,短期可能影响效率;
- 长期稳定性:严格审核可能影响持续性项目的资金支持。
五、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
- 民生保障:城乡居民养老、医疗保险补助等按实有人数动态测算;
- 重大项目:如吉林省将零基预算与债务化解、产业升级结合,强化财政撬动效应。
综上,零基预算是现代财政制度改革的关键工具,通过重构资源配置逻辑,推动政府从“增量分配”转向“存量优化”,最终实现财政可持续性与公共服务效率的双重提升